AG百家乐官网

山师新闻学子荣获中国新闻奖最高荣誉

作者:彭冲 发表日期:2020年11月09日 10:20  点击:[]

"Hey! Come here! This is An Baijie! This is An Baijie!"

一位外国记者手里拿着安百杰的名片,目光落在那串熟悉的英文字母上。一秒后,这位记者兴奋地喊来其他几位同行……

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外,几位等待采访的记者们在聊天。大家刚刚交换完名片,安百杰就被外国记者们好奇又激动的目光包围了。

外国记者们早就知道安百杰,《中国日报》头版头条上的不少新闻都署着这串名字。“我的姓氏写成英文是‘An’,在英语中是‘一个’的意思。很多外国人都觉得我的名字很奇怪。”安百杰笑着解释道。这天,外国记者们终于见到“活的”了。

获奖:从小故事切入,解读主席外交思想

2020年9月17日,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,安百杰参与的《习近平外交思想系列报道》获得了一等奖。

当时,安百杰正在合肥采访,收到了同事发来的道贺微信消息,“然后我就赶紧去看朋友圈,好多人都已经转发了(名单),我觉得真的也还挺高兴的。“《习近平外交思想系列报道》包含9篇文章,有5名记者、1名编辑参与,安百杰负责了其中的两篇稿子。不同于常见的外交思想报道,这9篇文章有着明显的特点:从小细节切入,有故事性。

“习总书记在外交方面是有很大成绩的。但是在平时报道的时候,我们就是一事一报,缺乏系统性,也缺乏故事性。”所以,安百杰想,不如从一些小的故事切入,再系统阐述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、人文交流合作以及国际扶贫合作等思想和主张。

“‘一带一路’,可以说是总书记在外交方面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了。”安百杰印象很深,2016年6月,他跟主席出访到塞尔维亚的时候,主席参观了当地那家刚刚被河钢集团收购的斯梅代雷沃钢厂。当时,这家钢厂看起来生气勃勃。但是,在河钢集团收购之前,这家有百年历史的钢厂已经连年亏损,濒临破产,厂内的5000名员工面临着失业的困境。

“‘一带一路’的布局需要修建铁路,比如说从匈牙利到塞尔维亚的铁路等,都是中方承建的。”安百杰介绍,修铁路,就要有钢铁,如果全部从中国出口过去,运输等成本较高,所以中方考虑,收购钢厂,从塞尔维亚当地获取钢铁。就是这样一个决定,救活了这家面临生存危机的钢厂,以及背后5000个快要“揭不开锅”的塞尔维亚家庭。“修铁路的原材料问题解决了,当地的就业问题也能解决,是一个双赢的选择。”

有个画面在安百杰的脑海里挥之不去——2016年6月19日,习主席来到斯梅代雷沃钢厂,当地老百姓满面笑容,手里挥舞着习主席的大照片来欢迎。安百杰喜欢这种新闻现场带来的魅力。“在现场,能够感受到一些名词真正的含义和意义。”在这间钢厂里,安百杰采访了当地工人,他突然领悟到,“一带一路”不再是一个概念,不止是一张蓝图,而是能给老百姓带来幸福、能切实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方法。

“《习近平外交思想系列报道》的那9篇报道,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做的:以小故事切入,然后分析解读外交思想。”安百杰介绍道。作为新闻行业的最高奖项,获得中国新闻奖,对获奖个人及所在组织来说,无疑是一项至高荣誉。虽然安百杰之前也获得过一些其他奖项,但这次,他还是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。

“挺不容易的,我亲自参与了这组报道的策划,亲自撰写,这些作品就是我自己的心血,最后得到了认可,所以我觉得挺开心的。”安百杰说道。

随主席专机采访:行程安排紧密



2011年7月,安百杰辞去了在《环球时报》英文版的工作,来到了《中国日报》。在做时政新闻前,安百杰也曾报道过突发、自然灾害领域的新闻。“报道过雅安地震,地震第二天(我)就赶到现场,还有云南昭通鲁甸地震。”安百杰回忆道。

他不怕苦,在大家都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,他主动站出来,选择去河南条件艰苦的地方做了半年的驻站记者,“咱们搞新闻的都知道,只要肯吃苦,就会有一些收获。”对新闻工作的激情让安百杰慢慢进入了领导的视野,摆在他面前的机会也越来越多。

2012年,安百杰报道了中共十八大,再之后,他开始报道全国人大,又成了中纪委、国台办的跑口记者……安百杰一步一步抓住每个机会。

从2016年开始,安百杰成了随主席专机采访的记者。“其实我在跟主席专机之前,就开始跟总理专机了。”第一次做这样的工作时,安百杰坦言自己有些紧张。因为他明白,在这样的采访中,他代表的不是个人,是自己所在的整个新闻单位,是中国的形象。

在专机上的时间,不论是回程还是去程,对安百杰来说,其实算是最放松的时候,“回程的话,稿子一般已经完成了;去程的话,准备工作提前也都做好了。”除了工作用的电脑、录音笔、电源转换器等,安百杰还会在行李箱里装个iPad,在飞机上,他喜欢看看iPad里下载好的电影,或者看看书。

一落地,忙碌的采访工作就要开始了。“跟习主席出访的话,很多时候是早晨从北京飞欧洲。到达的时候、欧洲是下午,但北京时间已经是晚上了。”安百杰介绍道,主席下了飞机就开始参加各种各样的访问活动。专机记者们也常常是经过长途飞行后、北京时间晚上两三点时还在采访,采访完后再回酒店写稿子,写到北京时间早上七八点。

安百杰的工作,听起来光鲜,但个中的忙碌和辛苦,只有自己知道。他频繁出差,2019年,安百杰随领导人出访了8次,有时一去就是十几天。现在,安百杰已经去了40多个国家了,但由于每次行程安排紧密,他很少能有时间在这些国家逛一逛。

“其实去很多国家的时候,就是机场、酒店、总统府三点一线。下了飞机、去酒店放个东西、然后去采访,参加各种活动,然后再回酒店,然后坐飞机就走了。”即使没有采访任务,他也不敢到处乱走,因为外交部会随时通知集合。“有时候看当时拍的照片,都想不起来是在哪个国家拍的。”安百杰笑道。

从地理系转到新闻系

安百杰进入新闻行业,其实源自15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。

2002年,安百杰考入山师,成为了地理系的一名新生。大三时,山师推行教学改革:非新闻系的学生可以转系学新闻。“(这个改革)应该是比较空前绝后的一件事,现在看来也是很成功的一次尝试。我们班现在已经有三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。”

安百杰觉得自己很幸运。当时,学了两年地理的他不并不满足于现状,“感觉还是喜欢更有挑战性的一些工作”,所以,安百杰毅然填写了转系申请表。

“当时要求很严格,设了很多条件,学习成绩必须在班里前百分之几,也不能有不及格记录。”好在这些条件安百杰都满足,他顺利转系,来到了新成立的新闻4班。

新闻系的氛围没让安百杰没失望,他很喜欢自己选择的新专业,“老师们在上面讲课,我们在底下大张旗鼓地翻看报纸之类的,老师都不会批评我们。”当时,很多学生一边听着课,一边在底下看报纸,听起来有点儿“胡来”的行为,其实是学生们对实践的渴求和书本外的知识的好奇,而这种求知欲也幸运地得到了新闻系老师们的包容。

学生们都感受到老师们的关怀。“常庆老师像个家长,你有成绩了、他就鼓励你,你遇到挫折了、他也会给你打气。”安百杰最喜欢常庆老师,大学时,他对国际金融比较感兴趣,想给北京的《世界新闻报》投稿。

一开始,由于缺乏经验,安百杰的投稿常是石沉大海、没有回音,“会比较受挫。”后来,他的评论稿件被采用,安百杰跑去告诉常庆老师,“常老师非常高兴,就告诉我一定要坚持,投10篇,哪怕拒绝了9篇,有1篇能发表,都是很大的成功。”

常庆老师的话,对这位并没有多少实践经验、甚至是“半路出家”学新闻的学生来说,是莫大的鼓舞。

在山师新闻系短短两年的求学生涯里,多位老师给安百杰留下了深刻印象,“王东老师的课也很有意思,他会给我们讲采访,涉及到一些心理学,比如人撒谎的时候,眼睛可能会眨,或者是会下意识摸一下自己的鼻子等。钱婕老师优雅知性,人也非常好,大家有时候都不觉得她是老师,反而更像一个师姐,一点架子也没有。”

2016年,安百杰毕业10周年、回到了久别的母校,参加地理系组织的活动。活动结束当晚,新闻系的十多名系友也约着见面,大家在文化东路一个烧烤摊上聊着天。在啤酒杯的碰撞声里,安百杰感觉,“大家都还是以前的样子。”

这种同学情谊,是工作多年的他最怀念的。2006年,安百杰考入中国传媒大学读研究生,但在他看来,本科时期同学的感情是和其他任何阶段都不一样的,“它是塑造性格、塑造自我认知和世界认知的非常关键的时期。”这么多年,每次给当年的舍友发微信、打电话,安百杰都觉得,大家似乎没有任何身份,就跟当年一样。

他还牵挂着山师的图书馆。上大学时,安百杰最喜欢去的地方有两个,一个是图书馆,一个是操场。在图书馆,安百杰见到了新华社战地记者唐师曾笔下的世界,“很想过那种生活,带着相机去战地,报道真相,很酷。”

在操场上,安百杰喜欢一圈一圈地跑步,“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,边跑步边思考一些问题,思路会清晰一点。”工作以后,也为了让自己的身体能够承受得了高强度的工作,他也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。

“做新闻还是要有点理想主义”



从转专业那天起,扎根新闻行业16年,从一开始小心翼翼投稿却受挫的“小透明”、成长到外国记者们熟知的“An Baijie”,安百杰认为,要做好新闻,最重要的一个品质是坚守。安百杰一直坚守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线,在无数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现场见证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,而他心里面的满足感也在一点点地堆积着,“这是其他工作没法带给我的。”

他不是没有沮丧过。有时,他也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有限,但是,工作上或大或小的收获,也都能让他开心起来。大到获得一个奖项,小到新学会一两个词的翻译方式,“一点一滴的这种收获,踏踏实实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,就会让自己觉得很高兴。”

安百杰觉得,这可能是推动自己坚持这份工作的最重要的因素——对工作热爱,永远保持着一颗好奇心和求知欲。

工作多年,安百杰目睹很多优秀同僚离开新闻行业。“《中国日报》国内部一共大概35个人,40岁以下的有三十二三个,也就是说40岁以上的可能就两三个。”

而即将到不惑之年的安百杰选择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,“去一个企业,就是为一个人,也就是老板服务;在媒体工作,从小的意义上来说,是在为一个单位服务,而广义上来说,是在推动社会的进步,见证社会的发展变化。”在安百杰心目中,这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角色。

之后,安百杰想要在“如何让新闻报道吸引更多年轻读者”方面做一些尝试,“增加趣味性,让报道更容易被年轻的读者还有外国读者所接受。”

“做新闻多少还是要有点理想主义,如果你喜欢这件事情,就坚持去做,只要坚守,耐得住寂寞,就能等到花开的声音。”安百杰说道。

安百杰,2002级新闻与传媒学院校友,现任《中国日报》时政部副主任,同时是随主席专机出访的记者。2020年,其作品《习近平外交思想系列报道》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

作者:彭冲,新闻与传媒学院新闻系2018届毕业生,2020年获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(Goldsmiths, University of London)媒体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,现就职于《新京报》社会新闻部。

分享到: